六經氣化學說解說

六經辨證解
蔡智夫

傷寒論一書中有兩大辨證法:六經辨證與方證法。這兩個重要的發明,令傷寒論由普通的方劑書,昇華為辨證論治的典範著作,亦確立了後世中醫診治的方式。過了兩千年,六經辨證和方證法兩大法門,至今仍為中醫師們頻繁使用。當中方證法較為直觀,少有理論或用法上的分歧。而六經辨證則較為複雜,歷代諸家的演繹五花百門,甚至繁亂雜錯,有六經經絡學說、六經六病學說、六經八綱學說、六經氣化學說等等。百花齊放,雖為學術上之美事,然莫衷一是。對初學者未免眼花撩亂,無所適從。筆者以多年來就條文與臨床上的研究,在此提出六經辨證的個人見解,一來供初學有一較易入門的門階,二來修正和整合歷來各家的觀點,使六經辨證的理論層面更為完整,讓臨床使用者思考更為全面。筆者認為,在六經諸說中,以六經氣化學說較為全面。故下以六經氣化學說為基礎,綜合六經經絡學說、六經八綱學說,提出新的六經模型。

六經的特色
要學六經,當先知道六經辨證跟其他辨證法的不同,方能適時使用。除了六經外,臟腑辨證是比較常用的辨證法,用來分析五臟生克之理,是人體的生理觀。而六經辨證則分析邪氣進犯人體之後與正氣的互動,是病理觀。所以一般來說,臟腑辨證較多用於診斷內傷病,而六經辨證較多用於處理外感病。病邪來犯時,透過分析不同經氣的氣化狀態,從而知病邪的走向及人體正氣的盛衰,這就是六經辨證的特色。當然,六經之中的三陰經是用來判斷人體的資源底蘊,故六經辨證亦常用來診斷內傷病,臨床上亦有六經與五臟兩法互相結合使用的方法,這是後話。總體上,六經是專門針對邪氣來犯的辨證法,正如傷寒論的書名,“寒”字在古代與“邪”字是通假字,因此傷寒論即是傷邪論,是處理邪氣侵犯人體的專著。

六經綱領
六經分三陽與三陰,三陽是太陽、陽明、少陽,三陽經是病邪與正氣互動的部位,是正邪相爭的戰場,太陽主表、陽明主裡、少陽主半表半裡,乃是歷來諸家的共識。當中太陽主表可以汗解,陽明主裡可一下而解,唯少陽主半表半裡,與外界無涉,汗下皆非其治,所以少陽病位實較陽明為深,因此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其順序由外而內,由淺入深。
另外三陰經有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關於三陰的解說,歷來說法甚多,就筆者個人見解,三陰不如三陽般意指部位,三陰實指正氣賴以對付邪氣的三種資源,當中太陰主津液,少陰主君火、厥陰主血。
不少著家以為三陰是部份,認為太陰為「裡中之表」,少陰為「裡中之裡」,厥陰為「裡之中盡極處」云云。筆都思疑既然陽明已經主裡,何以三陰又主裡?若四經同主裡臨床上當何以明鑒?少陰既然在裡中之裡,何以“裡中之裡”之中又有“裡中之盡極處”?當中多有含糊不清之處,後學不宜以此為法。
六經主令與底面關係
分析六經主令與底面關係,是六經氣化學說的奠基石與特色。當中六經主令代表該經的氣化主題,用以處理生理或病理等不同情況,當中分別為太陽寒水、陽明燥金、少陽相火、太陰濕土、少陰君火、與厥陰風木。另外三陽三陰經互為底面,底面之意即體用關係,陽經為陰經之用,陰經為陽經之體。當中太陽少陰相底面,陽明太陰相底面,少陽厥陰相底面。

例如太陽主令是寒水,主理寒水以調節人體的循環、體溫、呼吸等等,而太陽經之所以能夠處理寒水,是因為太陽的背後有少陰君火的動力、火力支援著,故水雖寒,有君火足以氣化。

陽明主令是燥金,是負責吸收水份成津液,食物入腸胃後燥化,是因為食物中的水份吸收入人體了。太陰主令濕土,所謂主津液,即負責運化佈散津液,因此陽明負責吸收,太陰負責運送,互相配合,無吸收即無津液可運,無運送即無法吸納更多水份,因此陽明太陰互為底面。

少陽主令相火,負責疏泄氣機,調節氣化,使氣機暢達,氣化穩定,輔助君火氣化,故名相火。厥陰主令風木,風為火之助,火得風而旺,故厥陰為少陽之助力。厥陰主血,少陽得厥陰之血方能疏泄暢達而氣化調節和暖有力,若凡血病,血虛生風,血熱亦生風,則此風失柔和之性而成風病,大凡內風即由此起。

六經治法
三陽要處理的問題,就是三陰同樣要面對的問題,就像一個硬幣,雖分兩面,仍為一體。所以,太陽病即是少陰病,陽明病即是太陰病,少陽病即是厥陰病,同為一病,陰陽之別在於表現哪一面。

若以軍事作比喻,正氣是我方,邪氣是敵人,三陽是戰場,三陰是糧草。若邪犯陽經,代表糧草尚算充足,正氣與邪氣在該陽經處開戰,透過該陽經的氣化主令來改變病氣,從而消除邪氣。若邪犯陰經,代表我方糧草不足,不足以迎敵,需要借助藥氣或外氣來補充人體資源,使該陰經資源充足後,有助氣化與該陰經相底面的陽經,令陽經主令氣旺,方可迎敵。

例如太陽病寒水主令,寒邪來犯最易令太陽氣化失職而成病。寒邪犯太陽,少陰君火因寒鬱不能外輸太陽以助氣化,名為太陽病;若寒邪外犯太陽,同時少陰君火本身已經虛弱者,少陰君火無力外輸太陽抗邪,名為少陰病。若太陽病君火足,以麻黃湯透達散寒邪,使君火暢旺太陽之表則病解;若少陰病君火衰,則當以附子扶陽,使少陰君火復旺,溫陽散寒而病解。

陽明主令燥金,主津液之吸收,當外邪化燥,燥結津液不暢行時,必令陽明過燥以熱亢,名陽明病。太陰主津液,若太陰濕土有足夠津液可供敷佈,則為陽明病,等燥結去則可病解。故凡陽明病用石膏芒硝等,其意皆在去燥熱之結,使津液可從太陰來救。或用承氣攻下,意在去燥矢以暢佈津液,則陽明病可解;太陰主令濕土,若氣足則可佈化津液,氣虛則津變為濕,故濕盛而津反虧。濕盛津虛,或本身津虧氣陰兩虛,皆不能濟陽明者,名太陰病。因濕而津虧之太陰病,用理中補氣溫化寒濕,濕去則津回。本自津虧之太陰病,選麥門冬湯、竹葉石膏湯或白虎加人參湯等劑,當中以人參直補津氣,麥冬以滋潤,或石膏以除燥熱,則病亦可解。

少陽病主令相火,大凡氣化不得條達,失於疏泄之病,皆責少陽。厥陰主血,若厥陰血足,風木足可供相火燃旺,但邪犯半表半裡時,風木無法供到少陽,使少陽疏泄失職者,名為少陽病。若凡血虛血熱血瘀血寒等血病,致使風木不足以供少陽相火為用者,則名為厥陰病。少陽病治法,以柴胡解透半表半裡之邪,黃芩清瀉因疏泄失職而引起之邪熱,以免邪火與內風交熾,一透一瀉名為和法,和解後邪去則厥陰之風木可來助少陽相火而病解;厥陰病治法,皆從血治,故當歸在傷寒論中為厥陰方之主藥,諸如血虛血寒用當歸四逆湯和烏梅丸等皆有當歸,血足陽溫則風木旺,相火有根則能疏泄。

然而傷寒論礙於條件所限及年代久遠,以致厥陰病篇條文比較散亂,條理不清,理論闡述不足,尤其於血熱血瘀、肝虛陽亢等治法論述較少,故除傷寒論之外厥陰病之治法散見於金匱各篇,以及後世尤其溫病學各著述中各處補入,方為完整。

總結
總括而言,三陽乃部位,三陰是資源,六經各有主令,各司其職。三陽為三陰之用,三陰為三陽之體,陽病陰病合而綜觀,分析病情時分能全面。希望今次本篇文章,能使讀者明白六經非簡單的六病,而是互相影響,互為體用,層次分明而完整的辨證體系,學而習之於臨床,必能體會中醫療效之神奇和偉大。